close
html模版江蘇政府企業直面"創新之痛":體制機制遇瓶頸
原標題:直面“創新之痛” 考量解決智慧

在蘇南、抽油煙機推薦蘇中、蘇北七市創新一線,創新因子的生長裂變讓人備感振奮,但政府、企業面臨的許多亟待突破的“創新之痛”也讓人深感憂慮。

改革開放以來,江蘇經濟的發展史,就是一部波屬雲委的創新史。從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,到外向型經濟的蓬勃發展,無不肇端於對體制機制“痛點”的突破和創新。而今,江蘇正聚力叩開“創新紅利”的大門,如何直面並突破當下創新發展的痛點、盲點和難點,決定著“創新紅利”的成色,也考量著創新主體和制度設計者的智慧。

企業創新“痛點”:失信成本低、稅費成本高、體制機制僵

實踐表明,企業創新痛點在哪裡,創新的突破點就在哪裡,紅利的增長點就在哪裡。

信用成本高,是許多創新企業的心病。無錫格菲董事長瞿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身穿公司研發的新產品——嵌入瞭石墨烯薄膜的衣服,並現場展示用手機調控衣服溫度。談起創新創業,他表示更願意跟國外的企業合作。採訪中,多地的創新型企業表達瞭共同的擔憂:跟國內公司做生意回款難。揚州揚傑科技董事長梁勤則傳達出另一種憂慮:新產品如果給第三方開模,產品參數可能馬上會泄露出去,創新紅利瞬間就成瞭鏡花水月。加快社會信用台灣靜電機批發工廠|靜電機|靜電機推薦|靜電油煙處理機|靜電油煙處理機推薦體系建設迫在眉睫。

有心創新,無力投入,是很多企業的現實困擾。稅費成本高影響瞭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的能力。信達生物制藥蘇州公司的高級總監易博算瞭一筆細賬:公司原材料和設備基本是進口的,17%的關稅加上8%的增值稅,使國內同樣的研發項目,成本要比國外高出四分之一。蓋亞科技董事長程功弼曾在美國工作過,他發現美國的稅率並不低,但抵扣力度大。如前3年虧損,第四年的盈利還不足以彌補虧損,就不用交所得稅,其稅制比中國的稅制靈活。今年元月12日,中科君達物聯網公司董事長劉健收到企業10件專利獲批的喜訊,隨即他收到一份報銷清單:發明專利每件6005元﹔實用新型專利每件2705元。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。從聚力創新到獲得紅利,需要政府與企業共同投入,彼此分擔。進一步降低企業負擔,對政府部門而言還有很大空間。

對國企來說,體制機制僵化是創新的一大“堵點”。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決策體制機制上有著很大反差。中天科技總裁薛馳介紹瞭這樣一件事: 公司得悉上海交大太陽能所一項先進背板技術正在尋求合作後,當天就趕到上海簽下協議,敲定交大技術團隊以30%的股權入股。這次合作讓中天科技一躍成為特種背板領域的老大。一天內敲定科技創新合作大項目,是民營企業中天科技的決策速度。而體制僵化、決策速度慢,則困擾著很多國企。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,民企“三一重工”,幾年來已從5.1萬人精減到1.6萬人,而曾有2.3萬人的徐工集團隻裁瞭3000人。用人機制、激勵機制和薪酬機制方面的制約,讓國企在吸引創新資源的競爭中負重前行,其壓力自不待言。

制度突破難點:科技成果轉化不暢、職務發明權益不清、改革整體推進不足

體制機制瓶頸,既是創新性驅動發展的最大難點,也是釋放創新動能潛在的最大引爆點。

實現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,對於深化聚力創新顯得更為緊迫。南京市與高校簽訂合作協議,梳理出高校的科研成果“一表清”,2016年“按圖索驥”組織與企業的12場對接,促成靜電機安裝瞭1864項成果轉化。宿遷組織高校和研究所的專傢,與全市2000多傢規上企業全面對接,梳理出企業創新需求“一表清”。南京和宿遷分別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兩端發力,目的都是促成科研成果和企業需求在空間上的“零距離”。

“制度創新釋放瞭科教資源的活力!”南京市科委主任張新年介紹說,南京“科技9條”等制度安排激發瞭科技創新活力,使南京科教資源優勢得以彰顯。近年來,科研人員的職務發明成果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瞭強力支撐,但成果轉化過程中科研人員所得偏低,很多職務發明成果所有權、收益權與分配權不明晰,客觀上束縛瞭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動能。據透露,南京深入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權、處置權和分配權的改革即將啟動,將最大程度放開高校教職員工個人持股,以釋放其創新創業的熱情。

制度創新點式突破後,“政策孤島”現象亟待解決。去年宿遷率先向工業類產品生產許可制度“動刀”,破解企業“辦照容易辦証難”“準入容易準營難”等突出問題,為企業省錢、省時間。江蘇龍嫂綠色食品公司董事長朱軍領到瞭我省第一張“先証後核”類產品許可証,公司曾經停產等新產品“準生証”的事不會重演瞭。但宿遷“地方糧票”到省外不管用,還需要再補辦許可証。在宿遷市委常委馮巖看來,這種煩惱帶有普遍性。宿遷承擔瞭多項國傢和省裡改革創新“局部突破”的試點任務,但“局部突破”之後,存在與全局銜接的陣痛期。解決這一困擾,出路在於強化宏觀層面的頂層設計並加快整體性推進。

全球化創新盲點:輕視法律風險、忽視跨文化融合、無視“標準張力”

水泥的最佳銷售半徑是100公裡以內,而集成電路的銷售半徑則是全世界。在產品全球化競爭時代,科技創新更需要全球佈局。然而,如何集聚全球資源,企業還有很多盲點。

從購買資源性要素到整合高端創新要素,是江蘇企業“走出去”的可喜轉變。隨著企業需要整合的生產要素從不動產變為無形資產和人,風險系數已變得越來越高,政策風險、法律風險、文化融合風險等“陷阱”如影隨形。

牧羊集團歷經的一次官司,給跨境創新型企業規避法律風險以現實警示。牧羊集團在美國和歐洲設立瞭研究院,極大地提高瞭研發能力,去年集團有60%的新產品出自歐、美研究院。在行業尖端技術富集的國傢和地區建立一流的研發團隊,不斷生產出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,是許多公司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的路徑選擇,但是這條路走起來卻並非一帆風順。4年前,美國研究院成立之初的那場官司,讓牧羊集團副總裁孫旭清記憶猶新:招聘兩位美國專傢,卻被他們的原雇主告上瞭法庭,對方以違反“同業禁止”法律條文為由索賠1000萬美元。最終,牧羊集團將兩位專傢改聘至歐洲研究院兩年,才平息瞭這場官司。

跨國架構下的創新平臺,要對跨文化管理有更清醒的認知。5年前,徐工集團並購德國混凝土機械巨頭施維英公司,基本保持瞭原有的研發與制造團隊,徐工集團隻派出少數管理人員。一開始,施維英公司的德方員工對徐工的管理並不認同,對中國員工加班加點等工作方式感到不可思議。徐工集團品牌與文化發展部劉剛說,雙方的磨合是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,是起先沒想到的。2016年,施維英公司終於扭虧為盈,徐工集團的“中國式管理”也獲得瞭更多的認同。公司所在的德國北威州工會特地致謝,感謝徐工集團為企業註入瞭活力,保住瞭3000多員工的飯碗。

參與全球行業標準制定的江蘇法爾勝集團,則給出另一個啟示:標準可以帶來巨大的創新張力。法爾勝負責全球鋼絲繩領域標準化管理工作,他們發現中國有些企業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會議習慣不發言,投棄權票。法爾勝首席質量官朱維軍對此痛心疾首。在他看來,國際標準的制定是各個國傢領軍企業鬥爭和妥協的過程,江蘇企業要學會利用這一機會,在與國際同行交流甚至爭吵中,全面透徹地瞭解世界前沿的技術和市場需求。完成從“模仿”到“創新”的轉型,要進一步擁有國際話語權,需要完成從“被標準”、適應標準到制定標準的深刻轉變。

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傢走向世界,全方位集聚創新要素資源,考量的既是他們的眼界,也是他們的智慧。(金偉忻 陳炳山 杭春燕 汪曉霞 任鬆筠 徐明澤 孟 旭)

智庫視點

政府應肩負起“大創新”的責任

葉南客

創新的主體是企業,但聚力創新的最大責任主體應是各級政府部門。如何通過政府自身改革來增加企業創新的動力、激發社會創新的活力、協同全球創新的潛力,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現實命題,政府應肩負起“大創新”的責任。

站在全局性和全球化高度來深刻理解創新發展不難發現,企業創新的痛點、制度突破的難點和全球化創新的盲點,正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江蘇破解創新發展的現實瓶頸。隻有切實解決產業、行業和企業在創新實踐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,進而與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創新之路相結合,才能找準“創新紅利期”的增長點,釋放創新動能的引爆點。

破解制約創新的現實難題,社會各界必須形成合力,應以構建創新生態為著力點和支撐點。當前,江蘇在科技創新方面還缺少一些標志性、引領性的科技創新型企業。應該說江蘇擁有經濟發展和企業創新的“高原”,但是還缺乏“高峰”。而新的高峰要從“高原”裡“長”出來,離不開一個良好的創新生態。以構建創新生態推動創新發展,長出創新“高峰”,既是一個可行的思路,也是聚力創新的客觀規律。按照“大創新”的要求,將科技創新與經濟、文化、法律、制度創新相配合,將思想理念創新的“腦動力創新”、科技創新的“主動力創新”、文化創新的“軟實力創新”以及制度創新的“源動力創新”相融合,才能真正趟出一條具有江蘇特色的創新之路。

(點評者為創新性城市研究院智庫首席專傢、南京市社科院院長)

A786D2DF5EE2CB50
arrow
arrow

    hla478h3f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